2023年比亚迪以破纪录的30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售点燃了市场的激情;2024年初,比亚迪再次挥动价格大旗,引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降价特别行动。汽车价格的大幅降低,不仅震动了业界,也激发了消费者的购物热情。
汽车价格的大幅降低,使得更多的消费者能够承担得起汽车,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然而,消费者在购买便宜车时,需要谨慎,要理性对待,既要看到价格的优惠,也要关注汽车是否是通过简化配置、降低性能来降低成本。
本文将从专业角度,探讨这场价格革命的幕后原因,帮助消费者做出是否买车的决策。
汽车市场的降价风暴
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价格战,由比亚迪领衔,多家车企迅速跟进的价格调整战争拉开序幕。比亚迪在2月19日宣布,其两款插混车型秦PLUS荣耀版和驱逐舰05荣耀版的起售价为7.98万元,比2023年的冠军版车型降价超过2万元,并提出了“电比油低”的口号。这一举动不仅震动了整个汽车行业,也极大地激发了消费者的购车热情。?
比亚迪,这位新能源汽车的先锋,将入门级车型的价格降至7.98万元人民币区间,如同投向市场的深水炸弹,激起了巨大的波澜。紧随其后,其他品牌也纷纷降价,甚至一家自主品牌4S店的新能源汽车优惠高达数万元,实现了与传统燃油车的价格接轨。
燃油车市场同样感受到了压力,大众、本田、日产等品牌纷纷推出大幅优惠,有的车型降价幅度令人瞠目结舌。甚至连那些一贯高冷的豪华车品牌,如奔驰、宝马、奥迪,也加入了这场价格战,部分车型的优惠幅度接近10万元。
这样的大范围、大幅度的降价,让一些购买汽车的消费者不禁怀疑,这个价是否真实,下面本文会对此展开分析,这种降价是否合理。
电池原材料价格跳水:降价背后的推手
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期间,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经历了过山车般的波动。2023年初,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高达每吨50余万元,但到了年底,价格急剧下跌至每吨10万元左右,累计跌幅超过80%。
这一波动可分为三个阶段:2023年初至4月的快速下跌,5月至7月的短暂回升,以及8月至年末的持续下跌。进入2024年,碳酸锂的供应过剩情况恐将持续,导致价格继续下行。
因为电池的成本下滑达到了80%,电池的成本又占了汽车成本的很高的比例,特别是一些车型的电池成本能到50%,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下滑,尤其是电池原材料,使得作为下游产品的动力锂电池价格也大幅下调。比亚迪,作为电池全栈自研自产的企业,其电池原材料降价降价传递到整车成本及售车价格的速度,明显快于其他车企,所以本文认为这次的新能源汽车的价格革命,从比亚迪开始,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车企为何纷纷加入价格战
随着比亚迪汽车的大规模降价的展开,一些新能源汽车品牌不得不调整战略,加快电池原材料到整车的价格传递,如五菱汽车、长安启源、哪吒汽车等迅速跟进降价。例如,五菱汽车宣布五菱星光150km进阶版荣耀价为9.98万元,长安启源将其A05车型的起售价下调至7.89万元。此外,哪吒汽车宣布多款主力车型全系降价,最高直降2.2万元。
实际上,从原材料的降价传递到整车的过程应该是比较缓慢的,毕竟要各种商业环境,如矿山、原材料加工、电池供应商,再到整车厂等,这个环节是很多的,比亚迪因为有自己的一条产业链,所以可以做到很快的价格传递,其他车企就不好估算了,应该是会放弃一部分利益的。本文分析认为,其他车企之所以这么快的跟进,甚至燃油车也跟着降价,必然是多方面原因得综合的结果。
首先,汽车产能过剩、竞争加剧、技术进步以及政策因素,如政府的减税和补贴政策,都进一步推动了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其他新能源汽车企业为了保住市场,不仅要在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价格方面也不得不进行激烈较量。
其次,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形成了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了成本。此外,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下降,特别是碳酸锂价格的下跌,也大大降低了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
第三,新能源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对燃油车的替代趋势是推动燃油车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新能源汽车的能源价格对比燃油车有很大的优势,燃油车的护城河主要是车的价格优势,一旦护城河有闪失,就必然会因其销量受损,特别是混动汽车的冲击,使得燃油车不得不降价迎战。
综上所述,此次大幅降价与电池原材料成本的降低密切相关此外,虽然新能源汽车的其他厂商的产业链传递会慢一些,但是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其他企业放弃短期利益快速跟进降价,可以为缓慢的成本传递埋单,这与汽车市场的份额相比较,汽车价格的下降更为有利。燃油汽车企业为了重新建立价格护城河,不得不进行降价抵御新能源汽车冲击。
直播车市
通过上述分析,这场价格战不仅是汽车市场竞争加剧和电池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调的结果,也是汽车行业向新能源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因为新能源汽车的规模效应越来越扩大,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价格越来越低,所以才会有现在的大幅降价,甚至胁迫燃油车一起降价。所以在此阶段,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一个购车的好时机,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优惠。然而,对于汽车企业来说,这可能意味着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利润压缩。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发布于2023-03-07 14:02:00
发布于2023-03-07 13:05:00
发布于2023-03-07 13:02:00
发布于2023-03-07 12:52:00
发布于2023-03-07 12:41:00
发布于2023-03-07 12:35:00
发布于2023-03-07 11:17:00
发布于2023-03-07 10: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