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焦点

每平方公里土地“长出”超过7家上市公司,深圳“最牛街道”是怎么炼成的?

  • 时间:2025-08-23 10:14:07
  • 来源: 证券之星
  • 阅读量:11417次

图源:视觉中国

编者按: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日子。45载砥砺前行,在时代浪潮中,深圳一路丈量奋进,长成今日国际大都市:金融版图从零起步,深市上市公司已超2800家;摩天楼宇拔地而起,599米刷新城市高度;通信技术从2G跃向6G,一路领跑……深圳的发展留下了众多跨越行业的刻度。时代财经、时代周报推出《深圳刻度》系列报道,记录这座城市的进化维度。

站在深圳南山粤海街道的高处俯瞰,百度国际大厦与腾讯滨海大厦比邻而居,小米深圳国际总部和字节跳动的景湖大厦隔街相望。

很难想象,45年前,脚下这片被称作“粤海”的土地,还只是一片荒凉的滩涂。如今已挂出103家上市公司的门牌号,诞生10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独角兽企业,以每平方公里超200亿元的产值,成为深圳经济特区最浓缩的奇迹样本。

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所长刘祥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总结:“粤海街道的发展,其实就是深圳发展的一个缩影,它的每一步都和深圳特区的改革进程紧密相连。深圳特区成立45年来,粤海街道大致走过了四个关键阶段——(1980年-1992年)“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试验田;(1992年-2008年)高新技术企业的主阵地;(2009年-2021年)国家科技创新的引领区;(2021年至今)全球科技创新的策划地。”

“2021年,深圳被赋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使命。粤海街道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作用更加突出,肩负起了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刘祥说。

粤海街道 图源:高德地图

巨头扎根“往事”——拓荒者精神

粤海街道东起沙河西路,西接南海大道,南至东滨路,北到北环路,这片仅14.24平方公里的土地,见证了这个由“三来一补”起步的城市,从深圳加工到深圳制造再到深圳创新的45年产业升级史。

最早,粤海街道因境内有地处粤海之滨的粤海门村而得名。这是一个处在海滨洼地的村子,一下雨就成泽国,村子东南面约2千米就是深圳湾。

1985年,中国内地第一个高科技园区——深圳科技工业园成立。当时,受到美国硅谷的启发,深圳市委、市政府找到中国科学院,决定各自投资1000万元,合办科技园,总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这是粤海街道科技叙事的起点,也是深圳科技产业发展的起点。

1990年,深圳南山区成立,次年划分片区,科技园的位置正好落在了粤海街道辖区。当时粤海街道辖区内只有科技工业园、深圳大学和南海石油深圳开发服务总公司。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深圳明确了“高新技术产业立市”的战略,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粤海街道也迎来自己的上升曲线,以制造业起步的深圳在这里开始了转型探索。

“可以说,中兴是和粤海街道一同成长起来的。中兴亲历并参与了这片土地的蜕变:见证荒地之上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目睹无数企业从粤海的科技园起步,走向世界。粤海也见证了中兴通讯从一家来料加工小厂一步步成长为信息与通信行业领军企业,见证了中兴参与并推动中国信息通信产业从2G跟随、3G突破、4G并跑到5G领跑的历史性跨越。粤海所代表的“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兴的发展基因。”中兴通讯方面向时代财经表示。

1996年是关键的一年,深圳湾畔的创新种子——以深圳科技工业园为基础的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获批成立。这片规划面积11.52平方公里的园区,像一粒火种,再次点燃了粤海街道的创新激情。此后,软件园、国家IC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以及多个创业孵化器也在十几年间相继成立,新一批骨干企业的创业史诗在此交织沸腾。

从深圳起家的国内钟表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飞亚达2004年从福田搬至粤海街道,其自建的飞亚达科技大厦就坐落于粤海街道高新区社区高新南一道2号。“当时员工们都特别兴奋,新办公楼空间宽敞明亮,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工作氛围也更舒适高效。”一名飞亚达老员工向时代财经回忆道,“飞亚达科技大厦刚建成时,周边还比较空旷,能看到大片待开发的土地。之后几十年间,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无数创新企业在此诞生。曾经略显冷清的街道变得车水马龙、灯火通明。”

谈及在粤海街道落户的原因,飞亚达方面向时代财经回顾道,“粤海街道靠近深圳湾,与香港隔海相望,这在地理上为我们早期引进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精密制造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香港的钟表业当时在全球举足轻重,这种地缘优势对我们的学习和交流至关重要。”

腾讯滨海大厦 时代财经摄

腾讯大厦落成的次年,2010年,大族激光科技中心在其旁边建成,成为大族激光全球核心研发基地;创维半导体设计大厦也在这一年于粤海街道高新南区奠基,其在几年后成为大疆的居所,后来大疆自建“天空之城”大楼后搬离。

几乎在同一时期,2011年,位于粤海街道后海总部基地的深圳阿里中心开工建设,这里而后成为阿里巴巴 跨境业务重要基地;2012年,扮演着百度(BIDU.NASDAQ;09888.HK)华南总部和深圳研发中心角色的百度国际大厦在高新区奠基。

而大约5年前“拿地”的字节跳动、小米集团如今也已相继在粤海街道“扎根”。今年7月,外观酷似“魔方盒子”的小米深圳国际总部正式开园,字节跳动的深圳景湖大厦也正式启用,粤海街道又亮起两座崭新地标。

大厂身边“长”新芽——薪火相传的创业梦

随着科技巨头们相继在此扎根,粤海街道的创新磁场开始迸发惊人能量。光启技术、明微电子(688699.SH)、四方精创(300468.SZ)等越来越多的上市企业齐聚于此。原本散落在其他深圳各区的高新技术公司也逐渐被吸引过来,产生群聚效应。

据粤海街道办向时代财经介绍,目前粤海街道已有产业园区202个,这些楼宇里高密度地分布着209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8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3家上市公司、10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8家独角兽公司。相当于,每平方公里土地“长出”超过7家上市公司。

数万家大大小小的企业汇聚成多个优势产业集群,包括以中国电子、中兴通讯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与通信产业集群,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和数字产业集群,以迈瑞医疗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等。

据综合开发研究院估算,2024年,粤海街道用占全市0.7%的土地,贡献了12%的GDP,每平方公里产值超过200亿元,成了全球创新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在风起云涌的创业浪潮中,众多创业者出身于腾讯、华为、中兴等大厂,他们选择摘下“工牌”,脱离既定的轨道,去照亮未知的疆域。

元象XVERSE的创始人姚星就是一位勇敢的“离轨者”。

2004年,腾讯创立仅6年,姚星便加入了马化腾麾下,在腾讯度过16年光阴。那时AI热潮尚未到来,姚星曾领导研发了腾讯的存储系统、搜索引擎和云平台,历任架构平台部总经理、基础架构部总经理、搜索技术部总经理。2016年4月,腾讯AI Lab成立,姚星被任命为负责人,成为腾讯原创科研的掌舵者。

2020年底,全真互联网的概念诞生,这一概念希望让手机、电脑等终端的线上交互变得跟真实世界互动一样有实感。

就在这个构想提出后不久,2020年11月,一家名为深圳元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在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注册成立,法定代表人正是姚星。

“创业之初希望通过全真互联这种虚拟仿真的技术去实现通用人工智能,所以我们先从元宇宙作为一个切入口,创立了元象这个团队,我们使命和愿景是为每个人构建一个真实且智能的数字世界,通过AI+3D构建真实和智能的数字事件。”元象科技副总裁孔博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

在今年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 50评选中,元象是广东省唯二上榜的通用大模型企业。凭借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成绩,元象也连续三年入围胡润全球独角兽企业榜,且排名逐年上升。

元象科技注册地址选在距离腾讯大厦仅3公里远的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孔博说,“选择在粤海街道‘安营扎寨’,一方面是因为粤海街道构建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这里汇聚了很多科创企业,科创氛围很浓厚;另一方面我们初创团队也大多来自腾讯,粤海街道是腾讯等科技巨头的聚集地,在这里比较有归属感。”

刘祥向时代财经分析:“科技巨头本身就像一个强大的‘人才蓄水池’,它们凭借自身的平台、资源和品牌,吸引了大量有专业技能、行业经验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很多青年创业者在这里积累了技术、管理经验和对行业的理解,为自己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巨头构建的行业生态也培养了一批熟悉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成了青年创业的重要人力资源。”

“一方面,巨头企业为青年创业项目输送了很多有实战经验的人才;另一方面,有潜力的青年创业项目也能吸引巨头企业的人才加入,这种双向流动让人才资源得到了更合理的配置。”刘祥说。

“来了都是深圳人”——新故事的起点

除了大厂的各派系之外,海归是另一个重要的创业者群体。粤海街道有留学生创业园和留学生创业大厦,这里汇聚了大量的海外人才回来创业和就业。到2023年,留学生创业园孵化企业已累计超过800家。

深圳睿心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三位创始人郑凌霄、兰宏志和马骏的创业故事便是在这里开启。

2016年,留学生创业大厦二期建成的这一年,大洋彼岸一个寻常的夜晚,兰宏志被郑凌霄突如其来的一个想法打动。郑凌霄告诉兰宏志,随着AI人工智能算法的发展,他想把医学影像AI技术带回国继续研究,打造国内心血管智能诊疗平台。当晚,这对年轻人彻夜长谈,思想火花在二人的脑海中点燃。

彼时,兰宏志还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心血管仿真实验室技术负责人,郑凌霄正在底特律从事力学仿真的工作。他们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马骏,届时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研发负责人,负责开发机器人的人工智能和影像引导手术算法。

那一晚后,回国的念头在他们心中反复激荡,于是在一年多的准备后,三人毅然决然踏上回国的旅程,在粤海街道留学生创业大厦开始了他们从0到1的创业生涯。

2017年,睿心医疗应势而生,两年后,公司凭借睿心分数项目获得A轮融资。2020年3月,睿心分数成为首批进入AI三类证创新审批通道的智能医疗影像产品;同年6月和2021年1月,睿心医疗完成了A+轮和B轮的融资。2021年4月,睿心分数获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三类证,正式上市,也是在这一年,睿心医疗开始在硬件上发力,研发并推出全国首个诊疗一体化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

兰宏志至今仍记得这些令人激动的时刻:创业初期,公司资金不足,在留学生创业大厦一期租下第一间办公室,“当时最多只能容纳十几个人”。获得第一轮融资后,公司开始扩招员工,在9楼、11楼、14楼又租了三间。后面随着员工不断增多,融资规模扩大,公司转去留学生创业大厦二期,在那里租下面积超1200平的一整层办公室。目前公司员工已有100多人。

而这样梦想实现场景,在粤海街道的每一天都在上演。在这片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放弃大厂高薪毅然创业的“离轨者”,有怀揣梦想从海外归来的追梦者,也有每天挤地铁上下班、为理想拼搏的普通打工人。他们来自天南海北,但相似的,是深圳人骨子里那股敢闯敢拼的劲儿。

他们来到深圳,来到粤海街道,“来了就是深圳人”——他们在这片土地扎根、奋斗、筑梦,在粤海街道拿到一个门牌号,粤海街道的招牌也因奋斗于此的人而一次次被擦亮。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