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焦点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于生元:

  • 时间:2024-03-11 06:37:46
  • 来源: 证券之星
  • 阅读量:8845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林昀肖 实习生张弛 北京报道 “当前,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清楚,该疾病仍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进行诊断。但是随着现代神经病学、新技术的发展,以及脑功能检测技术的进步,对该疾病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于生元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且致残的疾病,位列全球第二大常见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也是50岁以下人群首要致残原因,具有高患病率、高度失能性、高疾病负担等特点,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其症状特点为反复发作性,多为单侧、中重度搏动性头痛,通常持续4-72小时,常同时伴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长期反复发作导致严重的健康损失、生活质量下降和生产力的损耗。同时,偏头痛通常还伴随多种并发症,如焦虑、抑郁、脑血管病、睡眠障碍等,造成极大疾病负担。

偏头痛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疾病负担,于生元指出,对患者个人而言,偏头痛用于诊断治疗的费用,以及对工作生活的影响,会带来直接和间接负担,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当前,偏头痛仍没有一锤定音的治疗方法,无法根治,因此,仍需要不断开发新的治疗手段。同时,现有的治疗技术和手段也并没有得到充分应用,且患者自行服用止痛片会带来副作用。

据介绍,解放军总医院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偏头痛诊疗学科的发展,一方面开展最新临床研究、掌握前沿临床技术,另一方面,牵头发起我国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建设,将最新、规范诊疗技术和理念与更广泛区域的医疗机构临床实践,形成快速衔接,从而为全国各地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均质服务。

“体系建设工作不仅需要我们研究头痛的专家,还得有广大神经科医生,包括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参与。同时,也需要政府、企业、媒体等社会各界的参与,向专业人士和公众传播正确的信息。”于生元强调。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于生元/受访者供图

偏头痛治疗创新技术发展

据介绍,偏头痛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文字记载,曹操曾因头痛求医于华佗。然而,尽管这一病症早已存在,其发病机制至今仍然未能完全揭示。

于生元指出,偏头痛最初被认为与血管活动有关,提出“血管说”,先兆症状的头痛是由颅内血管收缩引起的,而随后的头痛期则是由颅外血管扩张导致的。如今,通过核磁血管成像、CT血管成像以及数字减影等技术的应用,这些检查均未能发现头痛期间的血管收缩或扩张情况,因此医学界对于这一血管学说的解释提出了质疑。

“根据当前被广泛认可的观点,偏头痛被归类为一种脑功能障碍性疾病,而非血管性疾病。偏头痛与三叉神经相关,主要是由脑膜为主的神经源性炎症所致。而神经介质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垂体腺苷酸活性肽(PACAP)等介质的释放,导致炎性因子的渗出,进而引发疼痛反应。这种疼痛反过来再次激活三叉神经,形成恶性循环,被称为三叉神经血管反射。”于生元分析称。

偏头痛还常常伴随着其他疾病。于生元指出,失眠、焦虑抑郁都与偏头痛存在密切关联,三者可能相互诱发、加重。患有偏头痛的人群中,合并焦虑抑郁的比例是没有偏头痛人群的三倍,两种疾病被确定为共病关系;睡眠障碍也是与偏头痛相关的另一个因素,头痛会影响到睡眠质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二者同样存在共病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PACAP)等神经递质被认为是重要的治疗靶点。于生元介绍,一些药物如瑞美吉泮已经成功研制出来,通过阻断这些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来缓解偏头痛症状,CGRP是人类对头痛的主动挑战,针对CGRP的作用机制,研发相应的药物,以进行干预治疗。

2024年3月8日,偏头痛特异性治疗口服靶向药瑞美吉泮口崩片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开出首张处方,瑞美吉泮口崩片是全球首个且唯一采用专利口崩片技术的CGRP受体拮抗剂。

虽然创新治疗手段不断出现,但偏头痛的诊断仍面临难题,于生元坦言,尽管医学界一直在寻找生物标志物,如CGRP,但这些标志物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尚待验证。因此,目前作为诊断手段的生物标志物仍处于研究阶段,尚未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此外,功能影像学检查技术也还不能满足个体诊断的需求,仍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发展。

针对这一挑战,医学界也在积极探索其他诊断方法。“我们也在尝试给患者做诱发或阻断头痛的治疗方法,但诊断效果尚不明确,适用性不强。此外,基因诊断也是一种方法,目前仅适用于极少数家族遗传性偏头痛案例,对于大多数患者,诊断仍依赖于症状表现。”于生元表示。

关于偏头痛的诊断标准,于生元介绍,首先,患者至少需要经历5次头痛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4-72小时;其次,头痛的特征需要满足至少2条,这些特征包括头痛呈现单侧头痛,头痛呈现搏动性特点,患者在头痛时倾向于静卧,不喜欢活动,并伴有恶心、呕吐、对光和声音的敏感等伴随症状。“尽管存在这些诊断标准,但医学界普遍认为偏头痛的诊断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过去偏头痛的正确诊断率较低,仅为13.8%。”

共建偏头痛防治体系

偏头痛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在50岁以下的人群中,偏头痛的疾病负担排名第一。从疾病领域而言,在神经科领域疾病中,偏头痛的疾病负担排名第二,仅次于脑卒中。

于生元指出,对患者个人而言,用于诊断治疗的费用会带来直接负担,影响工作和生活也会带来间接负担,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根据我们此前的调查,原发性偏头痛带来的经济负担,导致经济损失占全国GDP的2.24%。”

当前,偏头痛仍面临诸多防治痛点,于生元介绍,目前仍没有一锤定音的治疗方法,偏头痛无法根治,距离患者的期盼差距很远,尽管目前已成功研发多款急性治疗及预防药物,仍有不少患者对治疗反应差。因此,仍需要不断研究相关机制,开发新的治疗手段。

同时,于生元也指出,现有的治疗技术和手段也并没有得到充分应用,据调查,我国只有约52.5%的偏头痛患者进行就诊,其余部分患者并未就诊,仅自行购买止痛片服用。“止痛药是个双刃剑,既能止痛也会导致疼痛,如果每周使用超过两次,就会增加头痛发作频率。不少患者每天都服用止痛药,服用后却每天头痛,在我们头痛门诊,这类患者比例很大。对这类患者而言,止痛片必须戒除。”

除此之外,预防治疗和宣传不足也是偏头痛防治中所面临的重要难题。于生元表示,当前,社会中对于偏头痛治疗的误导性宣传较多,例如宣传某种治疗手段治疗偏头痛100%有效,这仍需要正确的宣传引导。

针对上述治疗痛点,我国头痛防控基地和体系建设对于偏头痛患者的规范诊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于生元指出,偏头痛十分常见,仅依靠解放军总医院等几家头痛中心无法解决该问题,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

于生元介绍,头痛防控基地和体系建设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重点医院的神经科医生能够有专门的骨干队伍,对偏头痛规范诊疗熟练掌握,建立头痛中心、头痛门诊的全国性网络。而在未来,这些中心和门诊需要起到辐射作用,不但要辐射到周边医院或医疗机构,能够普及头痛诊疗和防治知识,还要发挥科普教育功能,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同时,针对少数难治病例,还需要承接诊疗。

第二步,是发挥辐射作用,在未来使县医院能够掌握治疗技术,再向基层发展,使社区医生、乡村医生能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诊疗,从而使绝大部分患者在家门口能够解决疾病,最终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目标,即90%的患者能在基层解决疾病,剩余的患者再前往头痛中心进行治疗。

“所以这项工作需要规范,一层一级推进,建立起一个物理网络,再以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作为工具,使大家用起来、熟悉起来,然后通过线上线下培训,以既有硬件也有软件的方式开展工作。如果该网络能够在两年内从全国并入基层,偏头痛所造成的疾病负担将大为改观。同时,通过该网络,对我国头痛整体患病情况的动态变化也可以更加了解,有助于找到问题所在和制定解决措施。”于生元表示。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